孩子從兒童到成年,獨立沒有辦法在一夕之間發生。
想要讓孩子即早成為獨立、成熟的個體,
父母必須捨得「放手」、學會把孩子「推出去」。
文/林玉珮
天下雜誌
當追求自我、參與抗議、打破威權的嬰兒潮世代為人父母時,上一個
世紀的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也從權威管教走向民主對話。
「嬰兒潮父母是史上最有錢、也是最有教養的一代,」美國《新聞週
刊》如此形容,嬰兒潮父母大都是雙薪,孩子也生得少,他們可以給
孩子的遠比自己還是青少年時獲得要多很多。他們非常重視對子女的
教養,也願意集中心力和財力要讓孩子獲得成功。他們投入這麼多,
對於孩子表現的在乎,也達到史上最高點。
愈來愈多的觀察和研究指出,近幾年來教養子女有了轉變。愈來愈多
的父母嘗試掌控子女的生活,拜資訊科技之賜,即使子女離家進入大
學,甚至出社會找工作,他們仍可以如直升機般,二十四小時盤旋在
孩子身邊。「直升機父母」逐漸成為嬰兒潮父母的同義詞。
「直升機父母」來了
「身為父母的嬰兒潮世代正面對他們最後的邊境:當孩子邁向獨立的
成人時,父母要如何站在一旁,」《新聞週刊》在去年五月指出新千
禧世紀的全球教養新課題——「放手的藝術」。
在台灣,七年級之後出生的世代開始就學後,從小學到大學,「直升
機父母」的警訊響起。
北市大安區一所明星小學校園,經常可以看到一位拖著有輪子旅行箱
的媽媽。旅行箱裡有枕頭、棉被、盥洗用具……,舉凡她低年級孩子
用得到的,應有盡有。
學校校長曾委婉建議這位媽媽,讓孩子放學後回家休息?「這樣太浪
費時間了,他下午還要去上科學實驗課。」校長很無奈,這媽媽難道
要為孩子提行李箱一輩子嗎?
今年鳳凰花開時,一位畢業生家長怒氣沖沖地要求孩子的大學主管們
,「紀念冊沒有我兒子照片,統統要重印。」校方解釋是因她孩子班
上逾期未交畢業照,畢聯會只好從缺,但家長不能接受。
「這件事處理很久,這位學生卻像『隱形人』,」該大學一位主管不
可思議,忍不住問學生究竟有沒有跟母親解釋?學生兩手一攤,「沒
用啦,我媽就是那個樣。」事實上,許多青少年對於父母無微不至的
照顧,很感激,也覺得很受用,例如盛行的「父母鬧鐘」。
做太多,幫孩子?害孩子?
「我剛上大學時,媽媽問我要不要她打電話叫醒我,我說不用。但她
還是根據我的選課表,在每天早上第一堂課的前一小時打來,」中正
大學一位大四學生坦承,但她並不覺得困擾。她和媽媽的感情很好,
而且,從高中到大學,早上靠父母叫醒起床的青少年,多的是。
沒有人會否認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及他們真的希望孩子成功。
美國著名的親職教育專家麥克.帕金就認為,比起那些不管孩子的
「衛星父母」,至少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會表現出關心;只是他
們太關心,以致於對孩子的生活涉入太多,事倍功半。如果要為直升
機父母打分數,麥克.帕金會給他們「E」。
「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安排,其實也是想解決問題,」心理諮
商師杜淑芬同情的說,只是這樣做可能衍生更多問題。杜淑芬指出,
父母擔心孩子不會、做不好、挫折、生氣,於是幫很多忙、太多忙。
直到有一天,父母認為時候到了,孩子該獨立了,才驀然發現孩子沒
有能力獨立,或者離家後仍無法自行處理很多「應該會」的事情。
父母是加油者,不是擺局人
陽明大學心理諮商中心輔導老師黃素菲觀察指出,的確有些孩子被直
升機父母成功的捏塑,但萬一小孩有自己的想法,就會出現問題。例
如反抗父母,或者成功後反而看不起父母,還有更多的小孩因長期壓
抑,一旦進入大學,不快樂、沮喪就出來了。
黃素菲對一位陽明大學醫學院女學生有很深的印象:她手裡拿著可口
可樂,站在學校全家便利商店的欄杆外頭哭。原來,這是她十八歲以
來,第一次自己拿錢買東西。一位成績非常優秀的跳級生,十五歲進
入陽明大學,之後整個人龜縮起來,像結繭一樣。連簡單問他一般生
活問題如要吃什麼?他竟無法回應。其實他聽得懂,但他告訴黃素菲
,「我不需要回答問題,我的人生早就有答案」、「我覺得身邊一直
有一個黑色的漩渦,要把我捲進去」。這兩個令人鼻酸的個案背後,
都有一位非常努力、全心奉獻給子女的媽媽。「我很怕聽到原本有不
錯工作的媽媽,辭掉工作,專心在家教養小孩,」黃素菲說,這些媽
媽其中當然不乏有理念清楚的,但反之,就很可能整天算成績、爭排
名,處心積慮要把孩子推進明星學校、明星行業,捏塑成從自己經驗
或社會印象來的「成功」樣版。
父母要先覺察自己
「父母要能自覺、覺察自己的弱點或盲點,還有自己的擔心或期待,
」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這樣的覺察很難,很多時候父母本身是未
完成獨立任務的內在小孩。「有自我覺察的能力,才能獨立自主,」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指出,她希望父母先把力氣放在己身,
覺察內在的思維與情緒,「善待自己,善待小孩。」
「當我察覺自己的緊張情緒,才發覺自己是一個可怕的媽媽,」人本
一位醫師娘學員如此自覺。因為孩子的爸爸是地方名醫,她緊盯著孩
子的一舉一動,「所有表現,要像某某醫生的小孩。」她在孩子的房
間門口掛著評分表,每天檢核孩子的表現。親子關係日益緊張。
她決定改變自己。三、四年後,在一次人本舉辦的梯隊活動中,她十
二歲大的孩子的思考、因應問題就事論事、鍥而不捨的態度,讓同行
的大人們刮目相看。
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父母意志的延伸
華視總經理李遠(知名作家小野)認為,父母和小孩間只有情感與責
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生命和意志力的延伸。
當李遠的女兒計劃出國念書時,做父親的當然會希望她到美國,而且
最好是紐約,因為兒子已經在那裡的大學讀書,兄妹可以互相照應。
但女兒堅持要到義大利。李遠說,他當然擔心單飛的女兒,但不能因
為自己的擔心,而牽絆住孩子追求自己要走的路。因此,他放手。
Letting go(放手)!看似簡單,但父母真要做到並不容易,尤其
是孩子的第一次離家。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是過來人。她說,兒子十九歲到美國念大學,初抵
學校的那一天,她還在想幫他搬宿舍;兒子卻說,他下午五點鐘要跟
院長談,要她先走。那時她才發覺,「是父母親不肯放手,孩子是沒
有問題的。」「人生學不完,你應該早點把孩子推出去,」洪蘭提醒
為人父母。人會老、會走,讓孩子及早碰挫折,還可以給孩子建議。
如果孩子三十歲或四十歲才去碰到挫折,父母到時後恐怕已幫不上了
。
幫助孩子獨立的四堂父母學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
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
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以下是綜合多位教養專家的建議,對有心幫
助孩子成為獨立成熟個體的父母,值得參考。
1. 培養孩子的「我能感」
培養孩子的「我能感」,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與發展勇氣,這是孩子
追求獨立自主的源源活力。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培養「我能感」的
四個步驟,孩子「感覺我想嘗試」;然後「有機會嘗試」;孩子「體
驗我可以做得到」;於是產生「感覺我能」。從孩子小時,父母可以
將一個工作或任務分割成數個小任務,引導孩子一個一個去完成。孩
子一旦有了「我能感」,即使失敗、做壞了,孩子仍覺得OK,願意
嘗試錯誤。
2. 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
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深呼
吸,鬆口氣,給孩子機會去處理事情,」是《放手:了解妳的大學孩
子的父母指南》(Letting go: A Parent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College Years)這本書給父母的首要建議
。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
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黃素菲提醒
著。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
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大同高中校長李慶宗對此感受
尤深。有位學生因服裝不整而被記警告,學生爸爸知道後,跑來學校
把全校沒有把衣服塞進去的同學全部登記下來,要求教官把全部的人
都記警告才公平。結果,他的孩子有恃無恐,最後犯下大錯必須轉校
。
3. 對孩子的興趣和熱情給與支持
如果父母盼望家裡仙樂飄飄,但孩子卻對金屬創作瘋狂著迷,怎麼辦
?讚賞孩子想成為的人,而非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是怎麼樣的人。父母
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
給於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
4. 愛與紀律並行
「台灣過去太強調紀律,現在則是愛過了頭,自由過了頭,」富邦文
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指出。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與空間,但也需
要規範與限制。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陳
藹玲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
界,不希望孩子只是懼怕,只能居於從下仰望父母的不公平位置,但
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父母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
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支柱。
- Dec 31 Mon 2007 11:32
【天下雜誌】如何放手?幫孩子獨立的四堂父母學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